當我們老了,如何讓「吃飯」依然是快樂的日常?| 台灣樂齡介護食品的設計反思
當我老了,食物對我而言,希望不會只是填飽肚子的原始價值和功能…
先前,我和一位專注研究「通用設計」領域的專家朋友小魚聊到了長者飲食的話題。她從網路上找到一張照片給我看,我看了一眼脫口而出:「這是狗食嗎?」然而,當她解釋這其實是一款專為長者設計的介護食品時,我瞬間愣住了。想到未來自己年老,生理機能退化、牙口不好時,若飲食選擇只能如此,我的內心不禁湧起深深的沮喪與無奈。
我們的一生花很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「生」的問題,卻只有很短的時間處理「老病死」,特別是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,如何滿足樂齡者日益多樣的飲食需求,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思考的議題。年齡的增長往往伴隨著吞嚥困難和咀嚼能力的退化,這讓許多長者在用餐時遭遇重重挑戰。「介護食品」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這些問題,不僅要確保長者「吃得下、吃得好」,還要讓他們在進餐時獲得滿足感,攝取足夠營養之餘,更能享受到有品質、有尊嚴的飲食生活。
日本推動高齡福祉多年,已針對介護食品發展出分級標準。例如「日本通用設計食品UDF(Universal Design Food)」將介護食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分成4級。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則推出「Eatender銀髮友善食品標章」,將食品質地分成四級,這些分級標準都是為了幫助長者能夠對應自身需求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餐食,不該因為生理機能退化或牙口不佳,就被剝奪餐飲的樂趣與儀式感。即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,飲食仍應該是一種令人愉悅且充滿尊嚴的體驗,而非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的機械行為。
前天一位香港朋友知道我在投入食物設計,便特地飛來台灣做訪談,我們聊到這個話題時,她跟我提到香港有一個創新組織「軟餐俠」,因為創辦人其母親飽受吞嚥困難之苦,因此身為熱愛食物的軟餐俠長期研究設計能顛覆「糊餐」傳統的餐食,最終設計出第一道長者能享用的「黯然銷魂叉燒飯」,帶給許多失去飲食樂趣的長者們久圍的好滋味。
香港的「軟餐」(又稱照護食、Care Food)是一種慕絲狀的半固體食物,針對吞嚥困難人士或體弱長者、病人在餐膳上的特別需要而研製。製作原理是將食物打爛,然後用增稠劑將食物糊黏合起來成為固體,並且為其製作造型,所以軟餐既有原有食材的外貌,並保留了容易吞嚥的質感。(資料參考)
香港甚有連鎖餐店或港點店將軟餐導入餐廳中,讓長者能與家人共餐共食,其餐點食物不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,更應該帶來原有的情境脈絡、如和家人聚餐心理的愉悅和情感的連結。相較日本與香港,台灣目前市面上的介護食品訴求功能性,並有明顯的標籤化,例如使用「銀髮」來溝通產品受眾,但銀髮兩字已不是市場溝溝的語彙符號 ( 日本使用通用食品UDF,商品櫃位視覺溝通為長者、小小孩與牙口不方便食用者,如剛做完拔牙或牙科手術等),又如果只追求功能性,那麼飲食將失去許多應有的食慾與樂趣,又無法保持食物原有的形狀,導致食慾降低。因此,我和朋友提及如何從食物設計的角度,除了滿足功能性的基礎上,進一步提升用餐的感官體驗與美感。
首先,初步分析整理香港軟餐俠和台灣目前針對長者食品的不同:
1. 質地與口感的多樣性
現狀
軟質餐在設計上需要考慮功能性,但完全單一的質地可能會降低食用時的感官愉悅感。例如,長者可能會因質地過於單一(如太軟、太滑)而產生厭食或失去進食興趣。
優化
a. 增加多層質地設計,例如在軟質中融入些許微粒的糊狀,或在不影響吞嚥安全的前提下,設計軟硬兼具的內層與外層。
b. 將不同形狀(如立方、波浪狀)或細膩花紋加入食物的外觀設計中,使每口都能提供細微變化的感覺。
2. 外觀設計與顏色的吸引力
目前圖一產品的外觀設計偏單調,這雖符合簡約風格,但缺乏吸引視覺的多樣性,尤其對年長者來說,食品顏色的多樣化能有效提升食慾。
優化
a. 色彩設計 : 引入天然食材的多元色彩(例如綠色來自菠菜粉、紫色來自紫薯粉)形成多層次視覺感。
b. 形狀設計 : 照片中可以將圓柱體改成更具趣味性的形狀(如葉片形、花瓣狀),並保持方便拿取的設計。
c. 盤飾搭配 : 以色彩對比的方式呈現,例如使用深色餐具來凸顯食物的鮮亮色澤,或者搭配綠葉點綴。
d. 形態還原與美感提升 : 引入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(如3D食品列印),將軟餐設計成更接近原始食物形態,讓長者不僅吃得舒適,更能享受視覺上的愉悅。
e. 開發「模具化軟餐」,讓消費者能輕鬆在家製作如蔬菜花瓣、魚形狀的軟餐,增強趣味性與參與感。
3. 使用情境與包裝設計
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軟餐,例如台灣的滷肉飯,讓長者在品嘗軟餐時,感受到濃厚的文化記憶。在包裝與食物命名中融入故事性,如「家的味道系列」或「回憶的菜單」,喚起情感共鳴。
4. 提高多感官的參與
目前設計重點在軟質功能性,對其他感官的刺激較少,可能無法吸引年長者從視覺、嗅覺、味覺全面投入。
優化
a. 添加適度的香氣元素,利用天然香料如薑黃、迷迭香等,讓加熱時產生令人愉悅的香氣。
b. 食物表面可設計成具有細微紋理,讓長者在用湯匙切開時有一定的手感回饋,提升參與感
5. 名稱與標籤設計
包裝上的命名與標示偏功能性,雖然明確表達了「軟質」和「易咀嚼」,但缺乏情感連結,可能會讓消費者覺得這是「醫療用途食品」。銀髮友善標章的文字訴求可以參考日本改為通用設計食品標章。
優化
a. 將名稱融入溫馨感,例如「柔樂餐」、「幸福軟膳」,不一定要明確把受眾名「銀髮」做為產品名
b. 在包裝上增加關於食材來源、健康故事的描述,讓產品更具人情味和品質感。
食物設計結合通用設計的關鍵在於功能性與愉悅感的平衡,並從倡儀性的角度出發來回應如何設計軟餐食。照片中台灣的銀髮膳食在功能性(軟質、安全)方面表現優秀,但仍可從質地多樣性、視覺吸引力、包裝便利性及多感官參與等方向進一步優化,讓產品更具吸引力,並真正實現「通用設計」的理念,為每一位用餐者帶來愉快的進食體驗。
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,銀髮餐市場充滿挑戰與機遇。無論是從功能性、安全性,還是感官與情感層面,還有許多空間可以通過食物設計進行優化。結合創新的食物設計思維,開發出真正滿足需求、帶來愉悅體驗的產品。未來我們也將考慮舉辦相關的食物設計工作坊,此外,如果您是食品業者,對這個市場同樣充滿熱情,誠摰邀請大家一起運用食物設計的力量,開發新一代的通用設計食品,為未來的自己,也為更多長者帶來健康與美味兼具的用餐體驗。
Comments